Categories: 中醫新聞

背上的這個穴位,不僅能緩解腰背痛,還健肺止咳

大杼(zhù),別名骨會。大者,多也。杼,本義是指織布的梭子。《氣穴論》中記載:“督脈別經、手足太陽三脈之會,故為經脈之大機杼也”。《難經》中記載:“骨會大杼。”大杼穴的氣血物質為人體五臟六腑外輸之氣的匯合之處,變化為水濕之氣,表現出“水曰潤下”的特性。

大杼穴怎麼找?

大杼穴位於足太陽膀胱經,首見於《靈樞•刺節真邪》《靈樞•海論》和《靈樞•背俞》等篇中,為手、足太陽經之交會穴,督脈之別絡。《針灸聚英》記載:“主膝痛不可屈伸,傷寒汗不出,腰脊痛,胸中鬱鬱,熱甚不已,頭風振寒,項強不可俯仰……”

大杼穴位於在人體的後正中線的兩旁,第一胸椎棘突下,後正中線旁開1.5吋,左右各一,共兩穴。在取穴時,可稍低頭,正坐低頭或俯臥位,在第一胸椎棘突下,督脈旁開1.5吋處即是。

針對4種症狀,治療保健皆適宜

1

腰背痛

《針灸甲乙經》記載:“腰背痛,大杼主之。”

大杼穴溝通了人體中手足太陽、陽明、少陽三條陽經,可以調節全身陽氣。其中它所屬的足太陽經主一身之表,為一身之藩籬。腰背疼痛為風寒濕邪侵襲人體,阻滯於足太陽經脈,導致背部氣血運行不暢,營衛不和,“不通則痛”。因此針灸大杼穴可以激發全身陽氣,具有通陽散寒、活血通經之功。

在治療上,通常與委中穴(膕橫紋的中點處)配合使用,“腰背委中求”,取意為上病下取。腰背疼痛的患者常常在大杼穴附近按壓觸摸可以找到條索狀物,可以在此處用拇指進行點按,以局部酸脹感為度,持續5分鐘左右,可以緩解症狀。

2

膝關節痛

《素問·骨痛論》記載:“膝痛不可屈伸,治其背內,大杼穴在其背內。”中醫學上將膝關節疼痛的病機概括為本虛標實,以肝腎虧虛為本,風寒濕邪侵襲為標。

大杼穴為“骨會”,氣血精微物質在此處匯聚。因此,針刺大杼穴可以調節氣血的運行,強筋健骨。且大杼穴為水濕之氣的匯合之處,針刺大杼穴可以通利膀胱、三焦、小腸,可通利濕邪,因此常用大杼穴來治療膝關節疼痛,僵仆不能久立的患者。

在治療上,通常將大杼穴與陽陵泉穴配合使用,因為陽陵泉穴為“八會穴”中的“筋會”,大杼穴為“骨會”,兩者配伍使用,為筋骨同治。

膝關節疼痛的患者在按揉、彈撥大杼穴的同時,還可以採用艾灸療法,借由艾灸的溫熱作用來溫經散寒、祛風除濕。自我保健時,通常使用艾條進行溫和灸:取一條艾條,點燃後,將點燃的一端置於大杼穴的上方,約2~3釐米,以有溫和感而無灼痛為宜,一般艾灸約10~15分鐘。

3

項痺

《外台秘要》中記載:大杼穴主“頸項不可俯仰”。大杼穴位於肩背部,可以疏通局部的經絡氣血運行,且其為手足太陽之會,所以針刺大杼穴還能通陽散寒,是臨床上治療頸項部疼痛的常用穴位。

在治療上,一般配合後溪穴使用,因為後溪穴為八脈交會穴,通於督脈,大杼穴也是督脈的別絡,後溪穴與大杼穴配合使用,可以增強療效。在自我保健時,可以按摩、拍打大杼穴,每天拍打2~3次,每次持續約10分鐘。


按摩以局部有痠痛感為度,按摩之後痠痛感會明顯減輕。也可以在局部進行刮痧治療,在大杼穴周圍塗抹刮痧油,然後由上向下進行推刮,直至局部皮膚潮紅、出現痧斑,用力均勻柔和,不可過分追求“出痧”,在大杼穴處可以進行重刮,或使用刮痧板進行點揉,每次治療約10~15分鐘。

4

咳嗽、哮喘

咳嗽、哮喘等肺系疾病是由於外邪侵襲,肺氣宣發肅降的功能失調。大杼穴位於背部,其前方為肺臟,因此大杼穴可以改善局部臟腑的經氣運行,宣肅肺氣。

此外,大杼穴位於足太陽膀胱經,可以調節足太陽經脈的陽氣,驅邪外出。在治療上常可配合尺澤穴使用,因為尺澤穴是手太陰肺經的合穴,“合主逆氣而洩”。“逆氣”就是指氣機上逆的疾病,即咳嗽、哮喘。在自我保健上,除了可以進行拍打大杼穴,還通常採用敷貼的方法進行咳嗽和哮喘的治療。


中醫學將皮毛歸於肺主管,通過敷貼來刺激局部皮膚,可以達到調理肺氣的作用。在操作上,通常將白芥子、細辛按5:1的比例研磨成藥粉,用薑汁調和後,貼於大杼穴上,持續約30分鐘,以夏季操作為宜。

my

Recent Posts

[新聞] 中醫專家組:新冠肺炎屬「寒濕疫」

據新華社報道,中國國家衛生健康...

4 年 ago

[新聞] 失眠不用吃安眠藥 這樣艾灸即可

現在社會壓力大,尤其是現在生活...

4 年 ago

[新聞] 胃部寒涼疼痛 中醫艾灸

胃寒主要是由飲食習慣不良如飲食...

4 年 ago